新闻中心

疫情三年来,民营企业是怎样熬过来的?

2022-07-22

3937

免责声明:本文章只做信息传达之用,源自中国民商, ID : ce_china。


连续三年的疫情深刻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组织结构,民营企业进入被动防御模式。虽然多数企业家认为,疫情管控造成的直接影响会逐渐减弱,但疫情期间各种问题的后遗症会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一定影响,困难和希望兼具,危险和机遇并存。

11.png


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强有力的支撑,在连续三年疫情之下,已是伤痕累累。但民营企业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锤炼成长起来的,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洗礼,所以广大民营企业依然能够迎难而上,苦练内功,韧劲与活力不断彰显。

这三年来,民营企业是怎样熬过来的,哪些行业受影响最大,未来信心如何,怎么发展?


开启被动防御模式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数量已达4457.5万户。民营企业在我国企业总量中的占比也由2012年的79.4%,提高到2021年的92.1%。民营企业及其企业家,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同时,2020年~2022年,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深刻影响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组织结构,迫于外部环境、存量市场竞争等压力,多数民营企业于近年进入被动防御模式。


《中国民商》一项“疫情常态化,企业家怎么办”调查问卷显示,传媒、教育、制造业、家具、旅游、餐饮等行业,70%受到较大的影响。


该项调查显示,受访的传媒公司,近三年来业绩下滑高达80%,而且2022年时间已经过半,公司一直没有订单。他们最需要的是市场,而市场低迷的最大原因是疫情管控。


对于教育行业,调查显示,很多新创项目,由于疫情原因造成运营计划偏差,需增加投入并进行人员和合作方案等调整。虽然没有大量裁员,但暂停招聘新员工控制人力成本,推迟设备和工程投入,降低风险和压力。他们认为,当前最大的需求是稳定的预期。


对于制造业,到目前为止,受访公司表示,公司的运营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状态,但也没有大幅度下滑,因为公司及时调整了结构。他们是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办法解决居高不下的成本问题。


22.png


对于旅游和餐饮业,受访公司表示裁员50%,公司至今没有恢复疫情之前的经营状态,经营严重下滑。调查显示,半数以上企业家认为,目前最缺的是市场和稳定的预期。60%以上的企业家认为,影响公司的主要原因是疫情管控。


虽然多数企业家认为,疫情管控造成的直接影响会减少,但疫情期间各种问题的后遗症会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一定影响,困难和希望兼具,危险和机遇并存。


新旧动能应时转换


疫情冲击之下,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生存艰难。受于疫情管控,很多城市社区封闭,使得总需求下降,引发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显而易见的是,餐饮、娱乐、商场、百货、旅游、运输、教育等受冲击比较大,而这正是民营企业较为集中的领域。线下实体店多数难以为继,但很多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了调整,在基本生活领域迅速发力,而且转型成功。比如,生鲜超市、水果店、食材、快餐、线上线下的融合、线上交易、线上教育获得快速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李义平撰文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有被淘汰的,有刚刚诞生的。这是一个新模式诞生,新旧动能转换,优胜劣汰的自然而然的过程。


近日,前程无忧发布《2022民营企业雇佣关系趋势观察》报告。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我国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组织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很多民营企业多线业务受阻,40.2%的受访者所在民营企业进行了业务调整,裁撤一些部门和人员,15.9%的受访者所在民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发生重大调整,近一成民营企业主动或被动地把三四线城市定位为企业的新市场。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31.6%的受访者所在民营企业员工轮岗和流动的比例明显提高,近四分之一的受访者所在民营企业内部超过三分之一的工作岗位主要内容和形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或企业的短期用人需求明显提高。


39.2%的受访者所在民营企业提升了考核指标,34.9%的受访者所在民营企业进行了工作内容变更或扩充,30.2%的受访者所在民营企业明确要求降低成本支出。


李义平认为,很多民营企业集中在制造业领域,而这一领域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全球供应链不断扩展,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发生系统性风险。有些民营企业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疫情国际环境影响,全球供应链的某些环节断裂,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和资金回笼。这说明,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较小,抗压能力差。这需要创新和完善供应链来解决,这也是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


创新之路尤为艰难


李义平认为,我国民营企业,至今经历的大的三次洗礼式的锤炼。第一次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第二次是2003年的抗击“非典”;第三次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


他说,亚洲金融危机仅局限于亚洲几个国家,而且很大程度上集中在金融层面。2003年的“非典”的广度、深度,远远不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而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很大程度上局限于金融层面,且时间较短。


李义平认为,以上是短期、骤然而来的情况。民营企业经历的这三次冲击,都没有新冠肺炎疫情危害大。如果说前边三次冲击都是沟坎的话,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则是一座大山。


不可否认,无论是疫情影响,还是经济周期规律,经济下行已经是定数。但是,经济下行期是倒逼创新的极好时机。


据统计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已经占了我国专利申请的80%以上,发明专利的60%以上,新产品提供的70%,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


但最近三年以来,民营企业创新之路尤为艰难。


在获取创新资源方面,很多民营企业反映市场监管不到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企业之间相互模仿、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破坏了企业创新环境。不少地方存在知识产权案件取证难、诉讼难、审判难、执行难,造成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民营企业往往是“时间耗不起、资金玩不起、精力赔不起”。


企业初创期最需要政府支持,但很多企业认为,上面有不少政策很好,但最后一公里往往出现梗阻。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需要技术服务平台的支撑。


李义平提出,第一,产权和其他各种权利得到切实保护,有长远之念,无后顾之忧;第二,有激励创新的文化,包容失败;第三,良好的营商环境才是创新的环境。千千万万的优秀企业家,是企业战胜疫情冲击的中坚力量。


当然,也有些民营企业虽然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因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更受限于经营者本人的视野和经历,不知道如何创新。


因此,推动民营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破除影响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支持引导作用。


专家建议,应修订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监督,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案件诉讼费用给予适当减免,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鼓励以调解、仲裁等非诉讼方式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法律援助制度。


支持政策亟待落地


融资难一直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加之疫情多点频发,融资已经成为一个“卡脖子”的大问题。


2021年第四季度,人民银行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67.7%,比上季下降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3.9个百分点;其中小微企业为70.5%,比上季下降1.6个百分点。


上海一家科技企业负责人表示,“疫情期间停工停产,企业收入降低,但企业运营成本没有降低,希望得到银行提供免息或低息贷款以缓解企业流动资金压力,用于公司员工工资发放。”


在此轮疫情中,部分行业特别是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交通等行业,线下活动受到限制,同时面临收入不足和支出刚性双重挤压,经营较为困难。因此,需要为其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这些都是民营企业的刚性诉求和真实表达。


李义平指出,企业融资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认识到商业银行也是企业,也要盈利。贷款给民营中小企业,因为风险大,自然利息率高,于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他说,有关部门应当研究和督导优惠政策真正落实。金融业要有专项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要有专门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要有细则,包括贷款失败如何承担责任。


这一问题早已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而且越来越细化。


4月18日,央行、外汇局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下称“23条”),从支持受困主体纾困、强化实体经济支持、促进外贸出口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加强金融服务的23条一揽子金融措施。


4月1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座谈会,抓好近期各项金融政策的落地工作,加大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支持,保障物流畅通和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循环。


在23条抗疫举措中,关于重点支持的行业领域,央行先后提到了接触型服务业、小微企业、涉农主体、煤炭等能源供应、物流航运、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基础设施等重点投资项目、民营企业、住房领域等。


23条举措明确加强与商务、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主管部门的信息共享,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政银企对接活动,帮助银行提升客户获取、风险评价和管控能力,针对企业特点开发动产抵质押和信用贷款产品。同时,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受困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作用。


在纾困扶持措施方面,央行将加强与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协调联动,推进信用信息的共享应用,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政银企融资对接,更好发挥担保增信和风险补偿作用,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的覆盖面和便利度。


23条有助于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是政策为应对疫情对经济附加冲击、进一步稳增长而推出的金融层面的一揽子政策。


今年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要稳住市场主体,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


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缓缴社保费、加大稳岗支持力度、对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交易费用能免尽免……一系列助企纾困举措密集出台,正在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信心。



如果你是:

想要突破发展壁垒,在区域、细分行业有影响力的企业家

想要提升领导力、寻求企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创始人

需要规划企业新发展方向的高层决策者;

决心打造精锐团队的项目负责人、核心高管


想要接触到核心精英圈层,了解最前沿信息,拓宽视野、发现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妨加入中国民商、卓越智库发起并主办的“新时期企业家领导力提升工程国际EMBA”项目。




END


 “新时期企业家领导力提升工程国际EMBA学位项目”是中国民商、卓越智库依托其在政界、学界和业界的重要社会影响力,发起并主办的精准面向民营企业家的高端培训项目。 


项目聚焦经济政策、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体制改革等领域,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课程设置,邀请官产学各界核心人士授课,为民营企业家提供接触到核心精英圈层和最前沿信息、拓宽视野、发现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工程”将立足服务民营企业发展需要,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寻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为企业家打开认知世界前沿、率先发现商机的窗口,服务我国民营企业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推动民营企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项目优势

1638346846255126.png

1

“新时期企业家领导力提升工程”邀请政府官员、具有官方背景的知名学者、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授课,为学员讲授最前沿、最一线的政策方向和经济发展趋势。通过系统化学习,企业家可以真正了解社会发展方向和政策走势,实实在在获取企业经营发展的指导,发现新的商机,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2

依托中国民商重要社会影响力,对接企业发展战略和人脉提升需求,精准触达核心圈层,并持续跟踪互动。通过对企业的长期跟踪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或为行业、企业争取政策支持。

3

联合欧洲知名高校,为期满毕业、符合条件的学员颁发国际通用的欧洲高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证书。可用于申请报读国外高校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公司IPO估值提升、上市信息披露、移民加分等,为企业家提升学历、企业形象、满足相关领域对企业管理者学历要求等提供支撑。

4

为实现本工程目标,助力企业家领导力真正提升,参加“新时期企业家领导力提升工程”的企业家可根据授课内容及企业发展需要,携带公司1名高层管理人员旁听课程,实现企业家与企业管理层同频共振、提升管理团队领导力,助力新时期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下载资料,了解项目详情


新时期企业家领导力提升工程-项目手册PDF版

新时期企业家领导力提升工程-入读申请指南PDF版

新时期企业家领导力提升工程-入读推荐信PDF版

新时期企业家领导力提升工程-入读申请表PDF版